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Voice in South-South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关于发展中国家留学生在华学习体验的反思:国际发展的视角

Dr Tingting Yuan 袁婷婷
Bath Spa University, UK

ABSTRACT: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initial reflection based on a recent qualitative study o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nd scholarship provision to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empirical data collected from focus groups reveal two emerging aspects of students’ overall experience: those of equality and sustainability. These two features fundamentally reflect China’s distinctiveness in its higher education provision in South-South Cooperation and its status in contemporary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摘要:文章从国际发展视角对一项近期进行的质性研究进行了阶段性的反思。该研究对获得中国奖学金的发展中国家在华留学生进行了访谈。初步研究结果将在华留学这个高等教育范畴内的实践和中国在南南合作中所做的贡献联系起来。本文旨在揭示留学生体验的两点鲜明特征,即在华留学的“平等性”和“可持续性”。而这两点特征也在根本上体现了中国提供的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和中国在当前国际政治经济中的角色和地位。

Yuan, T. (2020). 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Voice in South-South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关于发展中国家留学生在华学习体验的反思.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10(S (1)), 94-98.

This article is part of a special issue o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直有着教育交流。21世纪以来的中非“战略性双赢关系”以及近年来的“一带一路”倡议,更带动了发展中国家来华留学生人数的迅速增长(Kirby & Van der Wende, 2018; Yuan, 2011)。本文基于最近一项实地调研对中国的南南高等教育合作1进行了一些反思。该调研项目对发展中国家的在华留学生进行了小组访谈(focus group)。该调研已经结束数据收集工作,详细的调研结果将在今后的学术论文中进一步阐明。
这次调研的访谈对象是10组来自26个发展中国家2的40名在华留学生。每一组(3-5人)的访谈时间在1小时左右。留学生们分别在中国5个城市的7所大学攻读本科、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其学习都由中国政府或大学提供奖学金资助。访谈在于了解学生们在华留学和生活的综合体验(overall experience),包括三个方面:他们申请就读以及接受奖学金的过程,他们的求学经历和体验(尤其是对于学习环境、教学质量和师生关系的评估),他们的学习动机以及未来深造或就业计划。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回答可以看出,他们在中国留学的体验,具有“平等性”和“可持续性”这两个鲜明的特征。
首先,这个“平等性”不同于社会心理层面注重个体跨文化认知的认同感(Li, 2015),也不同于单纯的个体平等,即个体对权利和自由的平等追求,它指的是学生在中国的高等院校学习生活的感受比较自信和自如,没有感到自己的国籍和肤色带来的差别和压力。如果把一个国家的学生看作一个群体的话,群体之间没有明显的阶层感(hierarchy)。这与学生们对国家地理和政治经济属性和地位以及国际关系的认知息息相关。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既没有像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生那样更多的是抱有对汉语言文学和文化的热爱,也没有像在西方求学的发展中国家学生那样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和教育是更先进的,从而在认识上屈居于西方文化,并常有种族歧视的情况发生。这次调研访谈的学生大多来自亚洲和非洲,他们认为在中国的大学学习和在中国的城市生活,除了语言上有可能的障碍之外,没有其他的明显不适。基本上所有学生都表达了与中国的老师和学生交流互助的积极感受;尤其在中国二线城市求学的留学生,更加表达了当地人民对他们的好感和热情。很多留学生都表达了希望继续留在中国(尤其是亚洲学生)深造和就业的意愿(在设想可以选择去西方国家的情况下)——既不会远离家乡,也拥有令他们比较舒适的社会环境。学生们尤其是博士生认为,以综合体验来说,他们在华学习的整体满意度比较高,基本上所有的学生都给予了“满意”或“很满意”的答复。
究其原因,这些留学生群体和个体来华的过程本身就是与中国的国际关系紧密联系的。在全球化时代,社会多元,个体的社会身份受到国家地位及其国际关系的影响。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与知识经济和发展息息相关;而以现代化理论为基础的西方主流发展理论,基本上都是建立在低收入国家通过实现工业化追赶上高收入国家,建立“现代社会”这个模式上(Berger, 2003)。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往往成为民族国家教育发展借鉴的对象。这一点不仅体现在当今势头不减的西方留学热潮中(经济全球化之下的教育市场化促成了对于发达国家教育的“热卖”),也体现在西方国家长期开展的国际教育援 助中(国际发展的大目标——减贫的本质实际上是实现发达国家定义的“发展”,包括教育发展;而援助则成为一剂“药方”)(Dale, 1982; Robertson et al., 2007)。
同样是奖学金的授予,在西方国家留学更多的是在教育“援助”和后殖民的框架下进行,在中国却是在“合作”和“交流”的框架下进行的。细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奖学金的供给,而衡量这项具体目标的指标仍然仅仅是“官方发展援助”(ODA,经合组织下的30个援助委员会盟国)提供的奖学金数量(United Nations, 2018)。这里包含着明确的西方属性的援助意义,即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达成,基本上是通过由传统援助国即援助委员会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实现的。而中国和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历史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历史是不同的,虽然中国政府也发表了援助白皮书(Ministry of Commerc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2014),但是这个援助不是建立在评估和干预,而是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不是来自于被贴上“低收入”或“欠发达”标签的地区,他们也没有把前往中国学习当作对固化的“先进文化”的追求,而是更务实地基于对于中国发展的认可和对中国奖学金提供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肯定。因此,获得奖学金学习本身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学生群体对另一种发展模式的认知。这便联系到下文谈论的“可持续性”。
所谓“可持续性”,指的是留学生的体验不仅仅局限在大学校园这个范围内,也不仅仅局限在经典和既成的理论知识上,他们的留学体验在其社会化进程中将是可持续发展的,更是主观能动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或多或少包含了中国在过去几十年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譬如在教育领域,教师教育成为一个热点,这对于教师匮乏,教师教育亟待发展的许多非洲国家来说,无疑是令他们深感兴趣的方面。于是,这种对中国,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发展经验的学习成为中国大学知识构建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Yuan, 2019),并且这种经验不是静止的——它不“完美”,有缺陷,仍然在发展之中(King, 2013)。于是,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视高等教育为发展的一部分,这样的“共同发展”“分享发展”,不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政策话语上,都给留学生提供了一种在社会的运行、改革和前进中学习的能动意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和对社会改造的积极性。也因此,“可持续性”不仅体现在特殊的知识成分上,也体现在大学学习和将来深造、就业的连接上。被访谈的留学生们,不管是将来回到自己的祖国还是留在中国继续发展,均有比较清晰的学习动机和目标,把他们在中国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此次调研的另一个发现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内容,也不仅仅只是建立在“中国经验”和中国文化的基础上。这是留学生“可持续性”体验的第三个方面,即高等教育内容方式方法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结合。把这个结果和另一项早前的研究结果(Yuan, 2013)相比较可以发现,留学生对学习的方式和难度有了更良好的体验,他们的学习不再只是留学生的学习,而是与中国学生在同样的环境里竞争和交流。从微观层面来看,在课堂模式上现在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以往的大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式;研究生和博士生尤其在小组讨论和小班学习中受益。有些汉语程度比较高的留学生,还专门选择能够与更多中国学生一起学习的课程,通过与中国学生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可以看出,中国高校借鉴了一些西方国家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经验,并将之融入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里。如前所述,这种在“发展中”摸索前进的高等教育模式,恰恰为留学生带来了一种特 殊的体验;而高校如何平衡“国际化”(尤其是教育市场化带来的教育同质性)和发展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可能会极大地影响这些留学生的留学体验。
当然,这些留学生的体验也和他们个人的家庭背景,在他们祖国的社会阶层、经济状况有关系。他们是不是已经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尤其是在职后出国留学的人员,是不是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促成了他们较为积极的在华体验和身份认同?虽然访谈尽可能的争取不同年龄段和工作学习程度与背景的学生们,但是对于一个个体的社会性和社会身份的形成还很难作深刻的考察。最后值得反思的是,南南高等教育合作应当不仅仅停留在共同发展的层面,还应当致力于教育公正和社会平等与流动,让高等教育在共同发展的框架下给更多、更大范围的学生提供良好的体验。

作者简介(Author biography)
袁婷婷博士,英国巴斯泉大学国际教育高级讲师,研究兴趣包括全球化、国际教育资助、中非合作、高等教育教育政策,以及其他与当代全球政治经济相关的教育事务。电子邮箱:t.yuan@bathspa.ac.uk
Dr. Tingting Yuan is a Senior Lecturer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t Bath Spa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globalisation, international aid of educati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other educational issues in rela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Email: t.yuan@bathspa.ac.uk

One thought on “Re-think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Voice in South-South Cooper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关于发展中国家留学生在华学习体验的反思:国际发展的视角”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