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博士,中国东北师范大学
底层社会是一个值得学界和政界高度关注的重点公共空间,发生在这个空间中的人和事用清晰而阵痛的事实真相提醒我们:一方面,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的当下,发展仍然具有城乡、区域、行业、群体等深层意义上的非均衡性,制度和权利依旧具有内在结构与外在关系状态上的非平等性;另一方面,现代国家在实质公正意义上具有政治合法性现实依据的“差异补偿”性公共政策设计与实践还相当任重道远。生活在底层社会中因发声“无力”、“无效”、“无能”而无法掌控自身阶层命运的底层群体往往考验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良心,学术研究者和政策设计者究竟是用“冷性暴力”的漠视态度、“他者代言”的精英姿态、“越位臆断”的书斋方式,还是用“暖性亲切”的同情态度、“主体理解”的底层姿态、“在场发言”的田野方式,去揭示底层群体内在分化的真实利益诉求、理解底层群体外在复杂的行动逻辑、设计与底层群体深切相关的公共政策,这实质上是对一个国家和社会良心考验的第一步。
本研究深入到由“农业县域”、“ 西部村落”、“贫弱家庭”、“基层乡校”等多维因素组成的中国西部农业县(四川省芥县)这一微观田野现场,从“底层社区”、“底层家庭”、“底层学校”、“底层群体”四个维度出发,解蔽隐匿在底层社会内部通过各种教育阻滞因素(宏观制度、中观环境、微观文化)如何共谋了底层再生产从而导致底层内生循环的深层真相与发生困局,具体而言:
第一,从“底层社区”这一维度出发,深入挖掘芥县从1900年到2014年共115年间在中国宏观社会结构演进和教育公共政策变迁下县内乡校百年变更的复杂历史,发现作为底层空间“教化”和“文明”中心的农村学校从外部“植入”到向外部大规模“剥离”进而加剧农村教育衰败的现象,从而提出农村学校被大规模从底层村落中剥离出来是一个不同于“文字下乡”的“文字上移”过程,通过多主体、多场域的田野观察和话语分析,发现“文字上移”这一新生学术命题的内在发生逻辑是由村落社会的变迁性因素(附属于城市而缺乏独立公共性精神的村落文化、村落内知识权力制衡的支点崩溃、农民群体阶层分化而底层诉求困难、消费主义盛行导致选择性的教育致贫)和教育内生性因素(农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欠缺、教育局人员编制短缺”与“事权增加”)所共同导致的,要改善这种因“文字上移”而致使底层社区获得文字困难的现局,引入反规范性正义理论下基于社会分层视角的底层公共政策创新思路设计或许是一个使“文字留村”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尝试。
第二,从“底层家庭”这一维度出发,首次尝试性对一个完整底层行政村落“农户家庭”、“农户个体”以及辖区内“乡校学生和家长”有关“读书效用性”问题展开量化实证调查,发现如下结论:其一,按“子女接受教育状况”分层标准来看,子女正在接受各阶段教育的农户家庭对读书有用性的认同度总体高于子女已经接受完各阶段教育的农户家庭,但是在正接受各阶段教育的农户家庭中,子女接受教育阶段越高,农户家庭对教育有用性的认同度占比越低,而在子女已完成各阶段教育的农户家庭中,对读书有用性认同度最高的反而是无子女或子女在义务教育段即辍学的农户家庭,子女正在接受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农户家庭认为读书有用的组内占比最高,子女仅完成高中教育阶段学习的农户家庭认为读书无用的组内占比最高;其二,按“农户与土地结合关系状况”分层标准来看,家庭收入结构中越依附于土地收益的农户阶层,其认为读书无用的组内占比越高;其三,按“财富拥有关系状况”分层标准来看,家庭年收入处于5-10万之间的“村庄富裕阶层家庭”对读书的有用性认同度最高,而家庭年收入处于1万以下的村庄贫困阶层家庭认为读书无用的比例最高;按“家庭结构类型”分层标准来看,权力和活动中心越趋向于单一性的家庭类型,其对于读书无用性的组内占比认同度越低;其四,按“子女性别因素”分层标准来看,女性子女家庭读书无用论的认同较之男性子女家庭更甚;其五,男性农民比女性农民更认同读书无用,学生和家长较之其他社会群体对读书有用性的认同度更高;其六,尽管在农户家庭、农户个体中大多数认为读书有用,但读书无用论仍占有相当比例,且存在话语表达与行为逻辑的不一致性,从而证明“读书无用论”确实在底层社会中真实广泛发生。
第三,从“底层学校”这一维度出发,通过对作为“学生”的云乡少年们“反学校文化”的生产和作为“教师”、“学校管理者”的班主任、科任老师“编座”的空间政治艺术两个方面研究展开,发现底层学校内部实现底层再生产的微观秘密。其一,对云乡九年一贯制学校八年级和九年级22名少年深入的微观质性研究发现,乡间少年们通过“瞧不起作为‘知识代言者’的农村老师”、“在课堂中制造各种混乱对学习表达抗拒”、“在日常规定性作息中对规定性的时间权威表达抗争”、“在摄像头下采取剧场表演对敞视化的空间权威表达抗争”、“组建多类型的同辈群体(兄弟帮、师徒制、亲戚制、情侣制等)采取“计划式”违规范式对关系权威表达抗争”、“以找乐子、暴力与偷窃等方式摆脱无聊和寻找刺激”等方式
作者简介
李涛,1985年11月生,四川绵阳人,中国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博士后,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博士,2019年入选中国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任《中国农村教育评论》执行主编。现主要从事农村教育、社会分层与不平等、知识与权力的政治社会学、社会科学方法等研究。在“Hommes & Migrations”(法)、《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社会科学》《探索与争鸣》《人文杂志》《中国行政管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发文10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10余篇,所撰专报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批示。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5项, 获“吉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社会学年会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等奖励5项。联系邮箱:lit456@nenu.edu.cn。
One thought on “底层社会与教育——一个中国西部农业县的底层教育真相”